|
网站首页
|
数据恢复资料
|
数据恢复软件
|
咨询留言
|
数据恢复博客
|
数据恢复论坛
|
§‖ Date ::..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§‖ BLog Info ::..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§‖ New BLog ::..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§‖
Comment
::..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§‖
Message
::..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§‖
User Login
::..
§‖
Search
::..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§‖
Links
::..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Let's talk about love
这是一个很俗气的话题?或许吧~今天在OverseasCampusMagazine里看到了一篇名为《真爱之源》的文章,对于里面的一些话语很有感觉,觉得写的很深刻,所以就写出来,大家可以讨论一下。
文章里谈到的是鲁益士(C.S.Lewis)的《四种爱》(TheFourLove)。主题是“上帝就是爱",而区别“舍己之爱"与“需求之爱",则构成了该书论述的出发点。我没有看过这书,只是从书介中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。当然,可以看出,书本身是有宗教意义的,不过作为non-christian的我们,也可以从一些话语里面得到启发吧。
四种爱的第一种是亲情。人生中持久的幸福,十有八九来自于亲情。论及亲情,鲁益士说,“亲情所有的是一张如家人般平凡的外貌,因此,大多数给予我们亲情的人,在我们眼中都平实无奇。"基本上,亲情并不挑剔对象的好与坏,它能爱最不起眼的对象。
没错,对于我们来说,从我们出生之日,就已经被包围在亲情之中了。(当然,我们不能排除极个别的现象,我这里讨论的是“大多数”的范畴)作为我自己的家庭,幼年的时候对亲情没有太大的概念,只是知道组成一个家,需要爸爸妈妈和我;等我稍微对于家和亲人有点概念的时候,又是我父母离异的时候,那时候我想我失去了很多,现在看来,似乎也得到了很多。那时候,我觉得我很缺乏亲情,可是正是因为这样,如今才让我感到亲情的可贵而变得更加珍惜。不是有句话么?叫失去的才会觉得可贵。因为我们的亲人,就如同空气一般在我们的身边,让我们慢慢的,感到这种存在的“理所当然”。然而有一天,这种存在消失掉了,那时候就好似丢失了自己一般。
不过,文中也谈到了亲情的两种病态。在所有对爱的渴望中,对亲情的渴望最容易变得极不通情达理,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亲情的对象,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亲情的对象。贪得无厌,于是就成为亲情的某种病态。“想要人爱,先惹人爱吧",这句格言可以广泛使用。
确实,如果深刻的感受到了这种爱,也许就会变得想要更多。我们总是下意识的希望自己被别人认可,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爱。这无可厚非,但是却容易极端。倘若深深渴求的得不到或者突然失去,很难想象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。所以,我们不应该只想到得到,而还应该思考如何给别人爱和包容。
还有一点,“亲情中的另一种突出的病态,就是控制之爱,使被爱的对象永远处于匮乏之中。旗号则是,我这都是为你好啊。这在某些家长中,表现得特别清楚。”
这一点我想很多朋友都有深刻的体会,尤其是我们年纪尚小的时候,家长总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束缚自己,若是追求原因,大半得到的答案都是“这都是为了你好”。诚然,我们对于这份爱衷心感激,但是我们更愿意能拥有独立的个性,我们所需要的是在我们即将走向歧途的时候的忠告,而不是束缚在鸟笼中的关爱。懂得如何独立思考,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,否则,我们永远只能是在父母家人大伞庇佑下的花朵。
友谊是四种爱的第二种。它在古代最受推崇,而在现代则降为次要。鲁益士特别强调,“友情是一种最不`自然'的爱,与本能,生理,社交,生活方式,生活需求等,几乎无关。"友情的基础是伙伴之交,因共同理想或共同目标而结合,肩并肩,携手并进。于此,可见友情的可贵:超越人性。
可能我们平时并没有去把这种友情思考的太多,我们都希望自己有朋友,而朋友,则多半是和自己兴趣爱好相似,有共同语言之辈。对于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,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定论,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,这个可以称为真正的朋友的人,一定是理解你,并且会在你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人。很多时候,这都超越了人的私欲。所以不是也有人说么?没有永远的爱情,但是友情却可以天长地久。
关于爱情,这四种爱的第三种。论及爱情的特徵,鲁益士说,“爱情的特徵便是宁愿与所爱的一起痛苦,也不愿与他人共用幸福;即使双方都成熟而且阅历丰富,自知分手的创伤将痊愈,只要撑得过眼前分手的暂时痛苦,今后十年自信会过得比彼此结合快乐得多。即使如此,也不愿分离。"
这一点,我相信有过“爱”的经历的人多半都会赞同。即使说的那么好,不要为了一棵大树放弃一片森林,但是偏偏我们就是对于这颗大树如此情有独钟。即使弱水三千,我们也只取一瓢饮。但是,有时候我也会思考,这种感情到底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。为了所爱的人,可以付出所有,这是多么无私的行为,看到他/她幸福快乐,自己也会获得快乐,这是自私的想法么?我们所做的,到底是为了给我们所爱的人快乐幸福,还是为了让他们幸福以后我们获得这种无可替代的快乐,我说不清楚……对于爱,或许本身就不能用什么理论去分析,想的太明白,理解的太深刻,或许对自己,对对方都没有什么好处。爱,就是一种感觉,难以用言语去形容,你不遇到,或许永远就没法体会。
圣爱,是四种爱的最后一种。说到圣爱,鲁氏敏锐地观察到了一点:“付出爱,便不要怕受伤害。不管爱的是什么,心必然会受到折磨,甚至被打碎。如果心要保持完整,便不可以对任何人付出,甚至动物也不行。"
说的没有错,只要付出,就有失望或者被伤害的可能。但是我们是继续这样义无反顾呢?还是悄悄的关闭自己的心扉。我想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论。所谓的自私的人性,我想很多时候也只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。不去付出,不和别人接触,这样就可以避免伤害,但是,却躲不过寂寞了……这就是我们身为人的悲哀?但是我们相信,即使爱得再不对,再过度,也比为了安全而孤芳自赏、自绝于爱的人拥有更完整的人生。不知道你同意我的看法么?
最后,用文章的一句话来结尾:爱,永远不会太迟。
飘逝的心 by 2006-5-27 22:52:40
阅读全文
|
回复(0)
|
引用通告
|
编辑
上一篇:
我所谓的生活
下一篇:
多一个,又多了一个
发表评论:
昵称:
密码:
主页:
标题: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正在载入数据恢复博客,请稍等......
版权所有:http://www.sjhf.net(
数据恢复
)